【会议回看】石油消费总量“十四五”达峰,助力我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

 

  2021年12月10日,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协办的“第三届跨越石油时代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中国石油消费在“十四五”达峰,并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中国油控研究项目”在会上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建议。围绕交通、石化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耗油部门实现减油和双碳目标的转型路径,以及石油供应部门的转型发展等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视频回放

 
 

 2021年12月10日,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CCETP)主办、绿色创新发展中心(iGDP)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协办的“第三届跨越石油时代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中国石油消费在“十四五”达峰,并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中国油控研究项目”在会上介绍了最新研究成果,就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建议。围绕交通、石化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重点耗油部门实现减油和双碳目标的转型路径,以及石油供应部门的转型发展等议题,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是中央政府的决策和当前我国各个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次会议从更广义的范畴讨论石油消费领域的转型,重点探讨了减少石油消费的路径和措施在促进我国整体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可发挥的巨大作用。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在致辞中表示,“ 石油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化石能源,在我国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能源,中央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双碳文件中,强调了要调控石油消费,对重点耗能部门开展节能降碳措施。其中,交通、石化化工这几个重点领域都是石油消耗大户,也是一些主要的碳排放源。近几年,这些行业的石油消费都还在持续增长,这给碳减排工作带来挑战。石油消费端和生产端都面临转型的需求。讨论石油消费转型的问题意义重大。新冠疫情的出现,对石油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影响近中期石油消费的因素主要有疫情发展和经济复苏状况、技术进步、碳减排政策等方面,其中,严格的碳减排政策影响最大,也最深远。”

 

主旨演讲及嘉宾观点精华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任郑平表示,虽然中国石油消费在逐步回升,但考虑到中国“双碳”政策的要求,电动车和绿氢等燃油替代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以及疫情促进人们远程办公等方面的行为转变,将使得石油消费中长期来看不会持续增长。他指出,根据“中国油控研究项目”的最新分析,如果实行有效的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石油消费可以在2025年实现达峰,峰值在7.3亿吨左右甚至更低。2025-203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在平稳中逐步下降,到2050年完全实行自给。他同时指出,研究石油达峰问题需要放到当前整体能源转型的大环境中去分析,即石油、煤炭、天然气如何在未来30年整体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石油相关的能源安全问题不仅在于减少对外依存度,还在于保障整体能源系统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稳定、安全。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将使其可以充当储能和灵活性调节资源,有效应对风电、光伏等间歇性电源给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挑战。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绿氢,还可以解决电力系统长周期储能问题以及作为工业领域深度脱碳的载体。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在发言中指出,全球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不可逆的发展快车道,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将超过预期。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研究判断,2022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应该会突破500万辆;2025年,保守估计当年的销售可达700万辆左右,乐观预计,可达1000万辆,届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即当年汽车增量中电动车的比例会突破30%,远超国家之前规划的20%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国的电池装机规模将是全球第一,预计在6亿千瓦时左右;到2030年,有望达到15-20亿千瓦时之间。通过车网互动,电动汽车实现了与智能电网结合,并加强了对风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灵活性调节功能。能源革命和汽车革命在未来的三到五年会真正实现一种实质性的协同。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王敏详细分析了,石化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提出新能源在石化化工产业链中深度融合的不同路径。在石化化工工厂采用新能源分布式发电或者采购绿电,同时大力发展绿氢是新能源在石化化工产业链中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他指出,目前我国的氢气绝大多数还是来自化石能源,未来用绿氢替代煤制氢等化石能源制氢,减碳效果明显。当前,绿氢发展已经起步,在“十四五”期间可能实现年产10-20万吨的生产规模,到2030年可能达到百万吨级。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实验室主任陈宝生指出,中国塑料产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2000年开始到现在这二十年,中国的塑料产量呈现指数性增长,从千万吨级变成亿吨级。以合成树脂为例,2020年虽然受到一定程度的疫情影响,但中国的产量依然同比增长6.28%,达到10355.3万吨。他指出,塑料可应用于很多行业以替代钢铁、水泥等传统的高碳产品,具有一定的减碳潜力,但塑料引起的环境问题同样严重。因此,需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政策以加强塑料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减碳降污。如果丰富“禁限塑”政策的范围与手段,十四五期间“十四五”期间,粗略估计中国可减少塑料使用1500万吨,由此减少石油消耗4000万吨左右,减少碳排放近2亿吨。

 

 非道路移动机械是另一个不容小觑的耗油和污染物排放领域。但由于量大面广,管理难度较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机动车中心政研部纪亮研究员指出,控制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的根本是从源头上控制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而移动源排放的氮氧化物占整体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0%,其中,非道路移动机械又占移动源排放量的40%左右。我国在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方面持续推进,在取得一定减排效果的同时仍有较大减排潜力,因此,非道路移动机械将作为重点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加强管控。碳排放方面,目前国家官方层面还没有专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排放清单,且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相关排放因子尚未本地化。她同时建议,接下来,基于同宗同源的思路应建立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的机制,并积极探索各类清洁低碳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

 

 针对农业机械(农机)这一细分领域,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张学敏指出,目前农业生产占到我国整个柴油消耗量的1/5以上,但农机排放控制却落后于车辆排放控制,在用农机大部分是“国二”标准。在农业机械的节油减排路径上,他提出“四化”的整体思路,一是生产低碳化,提升农业机械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二是管理标准化,根据实际工况制定油耗标准。三是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四是能源清洁化,逐步推广电动、氢燃料、混合动力等种类的农机。农业机械有非常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场景,例如,利用农村分布式光伏发电或者生物质燃料发电,再为农机充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发展计划部副总经济师朱兴珊强调,中石油早在2008年就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显示了能源转型的意识,但当时还没有对具体的思路和措施进行系统规划,所以公司的主业还是在油气领域。在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中石油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对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赋予了新的内涵,现在中石油不仅仅经营油气,而是涉及油、气、热、电、氢多种能源。

 

 BP中国副总裁肖刚指出,2020年年初,bp宣布将致力于到2050年或之前,实现集团的“净零”目标。从数字上来看,BP实现零排放的目标相当于每年减少4.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同时,BP宣布了新的十年战略,BP将重塑业务,从一家专注于生产资源的国际石油公司转变为一家专注于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综合能源公司。未来十年,BP公司计划实现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至少减少100万桶油当量,相当于在2019年的水平上减少40%。在低碳领域的投资,到2030年,BP的目标是开发约50吉瓦的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在最后的大会总结中指出,在化石能源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转型的大方向下,加快交通、化工、非道路移动机械等这些耗油领域的用能向新能源电力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也需要从政策、技术研发和消费行为改变等多方面共同推进。要加速这一转型,急需国家制定明确的油控政策和目标。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减少石油消费,而是通过提出尽早达峰目标,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进一步激活产业界的创新能力,并给消费者以明确的指引。他提到,“中国油控研究项目”已经持续多年开展了这方面研究,油控项目将根据最新的国内外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出中国油控的政策建议。

 

编辑/韩迪
 
 
于贵瑞:深入开展生态碳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