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助力实现公正转型目标

 

9月7日,2023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边会“可再生能源产业合作助力实现公正转型目标”在苏州召开。该活动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主办。来自国际组织、国内外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基金会和NGO的十余位专家围绕南南可再生能源合作进展、机遇和挑战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之钧在视频致辞中表示,当前世界正面临国际地缘政治冲击、经济增速放缓、极端天气频发等多重挑战。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大势所趋。各国需要加强团结,积极开展能源公正转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实现各国经济发展目标、国家自主贡献承诺和近零排放目标,助力全球绿色低碳转型。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创新与技术中心副主任罗兰·罗斯奇(Roland Roesch)致辞并表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IRENA的统计显示,如果采用恰当的技术创新,可再生能源将会额外带来8500万个就业机会,并将有效拉动全球GDP增长和福利水平提升。为实现能源公正转型,各国需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国家层面的政策框架,包括能源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等。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本土供应链和产业的完善和协同。他提到,能源在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应该是每一个人都能负担得起的,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资金支持都非常重要。

 

中国能源研究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副秘书长王卫权、北京绿研公益发展中心副主任郭虹宇、气候工作基金会项目总监陈怡、 “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组织(SEforALL)尼日利亚能源转型办公室主任洛拉德·阿彼拉(Lolade Abiola)在会上做主旨演讲。

 

 

王卫权首先回顾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历程,他表示,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项目对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帮助中国产业界深化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为产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可再生能源如何更好地助力发展中国家能源公正转型,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从政策研究与制定、能力建设和培训、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提升能源可及性、绿色金融等方面着手切入。

 

 

郭虹宇介绍了当前全球能源公正转型国际合作的概况、典型案例和面临的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增强气候韧性和低碳发展方面的资金支持仍存在缺口。考虑到这些国家的气候资金大多以贷款形式获得,相关国家未来或面临更重的债务负担,她建议,要积极发挥公共资金和私人资本在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在私人资本方面,投资者一方面可以把公正转型纳入相关客户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框架,另一方面可以更详细地识别气候变化下的转型风险,评估气候行动不利带来的成本,并通过混合融资来去撬动更多资金。

 

 

展望接下来与发展中国家清洁能源合作,陈怡表示多个部委都有应对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南南合作”相关机制,通过更好的统筹协调,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望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她提到,以慈善机构为代表的多边机构可以帮助国内外搭建对话平台,开展联合研究,推进示范项目的孵化和示范,同时也可以在人才培养等方面助力国内外产业合作,进而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在包括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落地。

 

 

洛拉德·阿彼拉表示,可再生能源对非洲的能源发展至关重要。“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组织将致力于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推动非洲能源转型发展,在非洲国家推动可再生能源项目发展,通过政府的融资,通过政策手段的支持,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支持。

 

 

在圆桌讨论环节,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印度尼西亚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IESR)执行董事法比·图米瓦(Fabby Tumiwa)、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熊海波、固德威光电建筑创新应用研究院院长张可男和郭虹宇围绕中国可再生能源转型如何助力南南国家的合作议题,就资金来源、可再生能源企业在海外园区建设上的作用、以及如何支持非洲工业化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杨富强总结到,能源转型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让更多部门、地区和不同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转型带来的发展机遇。在进一步探索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创造就业和消除贫困的协同增效的进程中,相关政府部门、企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NGO等各利益相关方需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