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绿色低碳转型,微电网发展系列研讨会召开

 

 

《青岛市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报告下载

《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报告下载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指引下,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加速构建。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电网可以有效整合间歇随机的可再生能源,促进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电网,为电力系统稳定、安全、高效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近日,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携手合作伙伴青岛科技大学气候变迁与能源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西安节能协会,在青岛和西安召开了两场微电网发展研讨会。会上,青岛科技大学课题组和西安节能协会课题组分别发布研究成果《青岛市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下简称“青岛报告”)、《陕西省微电网发展研究—基于典型示范项目的调查》(下简称“陕西报告”)。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能源禀赋存在差异,能源转型路径也不尽相同。作为我国东西部的代表性省市,青岛市和陕西地区的微电网试点经验具有一定参考和推广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一系列支持微电网发展的政策文件的出台,我国微电网发展基础日益稳固,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产业配套进一步完善,众多试点示范项目相继落地。

 

《青岛报告》指出,青岛市微电网发展已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主导的良好发展氛围。通过具体分析青岛东软载波园区微电网项目、中德生态园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项目、青岛奥帆中心零碳社区多能互补式清洁供热项目等示范项目的技术配置、运营模式、经济效益和节能降碳效益,《青岛报告》认为,强有力的规划引导、产业土壤的孕育、“政产学研用金”的有效联动和龙头企业的深度参与等举措是青岛微电网试点示范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经验。但需要注意的是,青岛市微电网建设也面临着诸如初始投资偏高、企业管理基础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缺乏专项规划引导等在内的众多挑战。

 

《陕西报告》从经济效益、节能降碳效益等方面对陕西地区的3个微电网试点项目进行了详细调研和分析总结。研究发现,隔墙售电、电价机制、储能激励机制,以及能源调度机制等体制机制的限制是影响微电网经济性的主要因素,相关机制的完善将推动微电网项目的实际推广。同时,微电网在概念和内涵、相关技术标准、商业模式和关键技术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陕西报告》强调,微电网的发展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其他领域项目协同发展。尤其是微电网项目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将有效提高乡村能源的自给自足能力,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为推进微电网的进一步发展,两份报告分别从体制机制的完善、技术创新、市场环境的优化、多领域协同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