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观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外园区发展合作展望

 

全球绿色经济浪潮汹涌,潜力巨大。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从而实现绿色合作共赢是摆在各国政府和企业面前的重要议题。海外园区是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主要载体之一,也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抓手。海外园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以可再生能源产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也有助于东道国碳中和及减排目标的实现。

 

本期沙龙聚焦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园区合作展望这一议题,邀请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院副院长刘英奎、中非泰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建青,以及连线嘉宾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委会主任焦健,围绕我国海外园区绿色发展现状、海外园区合作的经验与教训总结、如何开展好海外园区高质量合作等议题进行对话。

 

本沙龙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主办,世界资源研究所(WRI)支持,磐之石环境与能源研究中心和中国能源网协办。

 

海外园区绿色发展有待加速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企业在带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投资产业覆盖基础设施、能源矿产、交通、农业、高科技产业和金融等多个领域。刘英奎提到,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全球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上百个园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等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园区已成为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主要平台,对促进东道国经济开放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魏建青认为,一方面,海外园区为中国企业搭建起海外平台,使得中资企业可以抱团出海,通过集群式发展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和话语权。另一方面,园区为东道国带来了税收和就业岗位增长,也会为当地带来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和创新模式的推广。

针对不同地区发展海外园区的优势领域,焦健介绍到,东盟地区的园区主要集中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和农业领域。预计到2030年,东盟地区大约需要3万亿美元的绿色投资,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占比达到60%。考虑到东盟国家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中国不再新建海外煤电的承诺,以及当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发展潜力,可再生能源投资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抓手。

 

非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和太阳能理论储量分别占全球的11%、 32%和40%,此外,石油、天然气、金、铝、锰、铀等多种能源和矿产资源也储量丰富。新能源开发、油气开发和加工、矿产加工冶炼等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领域。同时,非洲拥有超过12亿人口的大市场,随着非洲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食品、服装、家电、建材、汽车等产品的需求量将快速增长,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在园区建设中,有望带动当地经济的高速增长。

 

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绿色产业是海外投资的重点领域。2022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围绕推进绿色发展重点合作领域、推进海外项目绿色发展等提出15项具体任务,明确到2025年,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

 

焦健表示,现阶段,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建设主体的海外园区在绿色发展中存在着差异,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其中,高新技术园区的绿色转型程度较高,迅速形成了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重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普遍态势较好,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气、供水及污水集中处理的管理模式,也有部分园区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目标;轻工业园区和综合产业园区则在绿色发展包容性方面取得了一定优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中国国内园区相比,海外园区在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环保等方面发展上存在差距”,刘英奎说到。许多东道国园区仍缺乏评价指标体系或考核标准指引,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现阶段尚处于企业自觉自愿阶段。
 

海外园区发展面临的绿色挑战

 

当前,绿色发展越来越成为带路沿线国家的关心所在。刘英奎表示,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海外影响力日益扩大、“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以及现代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中国海外园区经济效益、社会效应不断提升,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但是,东道国在积极欢迎中国企业投资、主动学习中国制造业发展经验的同时,也对园区建设是否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表现出担忧。

 

以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为例,他介绍到,在规划阶段中,当地对园区建设是否会破坏明斯克周边的森林环境心存疑虑。为此,中国建设方和与白俄罗斯在合作协议中专门规定了环境保护相关条款,在实际建设中注重对原有自然保护区环境加以保护,遵循了边建设、边保护绿色低碳发展原则。

 

同时,焦健提到,部分东道国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我国在海外园区绿色发展方面也缺少专项指引,海外园区在产业结构、产业集中度,以及园区内和园区间的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我们现在一般的做法是就高原则。”魏建青表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一般会按照住在国要求进行环评,如果中国的相关标准高于住在国,就遵循中国的标准,如果当地标准更高,就遵循当地的法律法规。他认为,带路国家大多处于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相比仍相对落后,这些国家正面临经济持续增长与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压力,如何寻找到平衡点需要外力的支持和引导。

 

杨富强则提到,国内很多产业园区已开始大规模利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一改以往使用大量化石能源的传统发电模式。他建议,“海外园区可以借鉴国内经验,考虑在园区中吸纳更多国内可再生能源企业,包括光伏、风电、生物质能企业,共同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和绿色低碳发展”。
 

未来海外园区发展展望

 

对于未来的海外园区发展,魏建青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非洲国家迫切希望借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模式、理念和经验。同时,海外园区也确实为东道国带来了就业和税收的提升。

 

以苏伊士经济贸易合作区为例,该园区实际吸引投资已超过16亿元,园区企业生产总值超过35亿美元,为埃及当地创造5000余个直接就业岗位,并通过引进先进企业填补当地产业空白。通过引进中国玻璃纤维制造商巨石集团,埃及的玻璃纤维产业从基本空白快速发展为世界第四,其中90%产品用于出口。

 

尽管前景广阔,也必须承认海外园区投资回报周期较长,投资量巨大,在相关政策指引和标准的制定、海外园区顶层规划设计、产业链接续、执行标准、绿色创新、融资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有大量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地。

 

对此,刘英奎表示,大部分挑战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多方共同推动。东道国相关政府部门应在政策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和支持,行业协会也需共同参与,“比如针对园区周边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问题,单凭园区企业自身的力量来解决是相当困难的,需要当地政府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如何更好建设海外园区,焦健建议到,海外园区相关的政策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因地制宜, 因园施策;统筹规划,方案衔接;规范管理,园区主推;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坚持四个关键词:一是规范,要规范机制的构建、规范政策的对话、规范金融合作、规范能力建设。二是引导,引导行业标准的制定、引导碳核算和低碳评估体系的建设、引导碳融资的国际投资平台的搭建。三是对标,在工业、建筑、交通三个领域全面开展对标,在能源、节能、金融、碳市场等进行多点对标。四是引导,在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碳产业支柱化、能源结构清洁化、碳汇资源商品化、区域布局功能化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他表示,海外园区在完善政策管理机制、搭建低碳发展服务平台、构建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的同时,更需要制定园区低碳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低碳发展考评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快低碳科技公共平台建设,推动技术标准体系的输出和共享,提升海外园区低碳管理能力。此外,在推进海外园区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应坚持节能优先,提升园区的能源使用效率,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并提供多元化的综合能源服务。
杨富强认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海外园区的过程中,中国不只需要关注企业盈利情况,更需要考虑当地的社会效益。在建设海外园区时,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应关注如何帮助相关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以绿色电力满足园区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推动“一带一路”园区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发展,助力相关国家自主减排方案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