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观点】陈美安:中国分省碳中和路径分析
COP29期间,中美欧民间对话边会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该边会由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iGDP)、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和欧洲智库E3G共同主办。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高级项目总监/高级分析师陈美安发表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内容全文(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本人确认):
今天我的分享将重点关注中国地方气候路线图,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首先,我们将简要概述全国和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进展;接着详细介绍地方应对气候变化进展,特别是碳达峰进程;然后我们会探讨地方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过程中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最后,会简要介绍一些其中的挑战和机遇。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全国和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表现。根据我们的建模分析,在碳中和情景下,如果加强政策行动,中国可以在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根据对当前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的比较,可以发现如果中国想要实现3060目标,就需要强化政策目标和行动。例如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或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是追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展的一些关键指标。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时间段有不同的政策优先事项。例如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再生电力消纳贡献的减排潜力将会越来越大,这意味着我们肯定需要有不同的政策重点。
现在我将详细介绍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进展。众所周知,中国有34个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出于数据的获取情况,我们的研究覆盖30个省级区域。各省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不同,碳减排进展也就存在差异。因此一些省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些省份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发达国家,这是非常多样化的。在全国碳排放排名前11的省份中,它们分部门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例如,内蒙古的很多排放来自电力和热力供应;河北的大量排放来自工业领域,这意味着所有这些,省级碳排放量在部门间的分布情况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文件,一个叫“1+N”气候政策框架体系,另一个就是五年规划。
“1+N”气候政策框架体系为中国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制定了行动方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框架体系。因此在我们省级模型的政策情景中,我们纳入了“1+N”政策和“十四五”政策,来分析不同政策的气候减缓贡献。在这个政策情景中,可以看到大多数省的碳排放量在2030年相较于2020年水平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海南、四川和黑龙江。这三个省份的碳排放量下降幅度非常大。
各省分部门排放的峰值年份也是不同的。例如安徽省交通运输部门将在2035年之后达到峰值,但农业部门很可能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因此,在省级层面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减排路径。
现在我们来看各省在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潜力。可以看到,不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存在很大差异。到2035年,相较于2020年水平,不同省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可能在5%到40%之间,有9个省份预计会实现30%以上的减排目标。到2060年,预计各省温室气体减排量将达到68%至91%,这意味着大约有21个省份的降幅将超过85%。
30个省整体来看,看看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排名前十的政策措施。未来十年,清洁电力发展、所有终端领域的电气化以及提高电动汽车渗透率应在国家层面的政策优先级中排在前面。长期来看,可能更需要关注非二减缓措施。
对于减排贡献最大的省份,我们可以看到不同部门的减排潜力各不相同。以山西为例,在2026年至2035年间,山西在工业电气化的减排潜力为31%,甲烷捕获和销毁的减排潜力为11%。总体而言,我们的结论是,可再生电力消纳可以首先成为碳排放前十的省份的优先政策措施。工业和建筑行业的电气化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建筑电气化水平已经很高的地区,例如广东,他们可能需要更加关注建筑节能。另一个重要领域是交通运输,尤其需要在交通碳排放量较大的省份(如广东、辽宁和河南)提高电动汽车渗透率。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也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重点的领域,例如山西可能需要重视煤矿瓦斯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